為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、後現代理論家─尚‧布希亞,其實還有一個身份是攝影家。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林志明主任與尚‧布希亞夫人間建立的友誼,獲得此一難得機會,邀得尚‧布希亞的攝影作品來台展出。
- 展覽:尚‧布希亞 攝影 X 密碼個展
- 日期:2014年6月7日 至 7月6日
- 地點:鳳甲美術館
- 地址: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
- 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10:30~17:30(週一休館)
展覽介紹
作為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、後現代理論家─尚‧布希亞(Jean Baudrillard, 1929-2007),其實還有一個身份是攝影家。尚‧布希亞的擬象理論、消費符號和象徵交換理論早被國內學界熟知。對法國當代思想家尚‧布希亞有一點印象的人可能會認為,尚‧布希亞對影像基本上應該是抱持著非常負面的看法,因為影像似乎就是他聞名的擬像社會的最佳運作者。然而布希亞本身對攝影影像不但給與最相反的擬像社會反抗者角色,而且,他自己也拍攝照片,並且在10餘年裡展出而以攝影家的名義在社會行走。其攝影作品甚至曾參加法國阿爾城的年度國際攝影節、並曾於德國卡塞爾藝術廳(2003-2004年)、奧斯陸大學(2000)、澳洲布里斯班現代藝術中心(1994)等重要國際機構進行個展。
尚‧布希亞生前一直說自己不是攝影家。他堅持一種以「愛好者」的眼光去從事攝影。但攝影是尚‧布希亞思想的窗口,也是其思想的延伸。其作品最大的特點還在於讓細節本身在照片中說話,讓被拍的「物」自己說話,尚‧布希亞這種哲學家的攝影還是一個開始,對當下攝影創作有一定理論啟發意義。
尚‧布希亞的攝影是作為哲學的一種攝影,他的攝影理論包括許多片簡,以具有啟示性的文風闡釋攝影。攝影對他而言是多面體,可以運用到基進思想、哲學、人類學等等。布希亞的攝影創作儘管不是以專業攝影的樣貌出現,仍能體現他哲學敏銳的一面,具有東方禪宗意味與西方的思辨性。
透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林志明主任與尚‧布希亞夫人間建立的友誼(林教授亦是布希亞的第一本中文譯著翻譯者,並擔任本展覽的策展人),獲得此一難得機會,邀得尚‧布希亞的攝影作品來台展出。本展覽並將發揮布希亞對科技發展進行反思的先行者面向,特地邀請台大網媒所洪一平教授帶領的imLab,與林志明主任的雲端策展實驗室合作,嘗試結合擴增實境等展示技術,將成為台灣第一個使用Google glass等穿戴式裝置的互動作品「AR自拍像」,用穿戴式設備與藍芽定位技術,再現作品中的布希亞。另一件新媒體作品「鏡中的他者」則是邀請互動藝術創作者羅禾淋與錄像藝術家陳依純共同合作,運用鏡子與布希亞致敬。
此次展覽亦將以影片方式展出布希亞生前相關的思想要旨錄影:《密碼》(Mots de passe)。
尚‧布希亞 (Jean Baudrillard, 1929-2007)
Commentaires